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,又称仲秋节、拜月节或团圆节,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。 2006年5月20日,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中秋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,最有代表性的是远古先人祭拜月神的习俗。古人敬畏月亮,奉其为月神、列入祀典之列。随着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,人们对月亮敬畏的成分减弱,尊敬和喜爱的感情成分增加,逐渐发展出赏月、玩月文化。唐宋时期,中秋与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树、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,充满浪漫色彩,中秋赏月、拜月、游乐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活动。月饼本是拜月时约定俗成的祭品,后来成为中秋专用食物,被赋予了一种团圆、和美的美好意蕴;明清时期,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特殊风俗,老北京的孩子们在中秋这天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玩具——兔爷。
如今,中秋家宴,阖家团圆成为中秋的一大主题,人们把酒邀月,品味美好生活,遥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,和家人共谱“千里共婵娟”的华美乐章。同时也表达“邻里和睦相守、国家繁荣昌盛、天下和平稳定”的美丽愿景。
受中华文化的影响,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把中秋节定为传统节日,虽然习俗不尽相同,却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,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把中秋节定为传统节日,虽然习俗不尽相同,却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